这几年,CELTA课程很火,我也感谢组织给我机会参加了这个课程,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还多,现在我简单地和大家分享这个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 教学理念
由于CELTA培训是由剑桥大学组织并推广的,培训的每个部分都渗透着严谨和对教育本质的坚持。
CELTA培训中贯穿的教学理念是:communicative purpose。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以这个目标为指导的,是真正朝着学生学会的目标设计教学的。
这是与国内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一定差异之处。
我们常说teaching不等于learning。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时候依然是老师说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实现学生的learning。而整个培训最重视的就是老师通过了什么手段让学生学到了东西,并如何运用到真实生活中。
所以每次的Teaching Practice 都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践行,老师会迫使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把学生学到东西做为一节课的终极目标。
在这点上国内的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在尝试转变。比如“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我们作为培训机构也开始转向这一方面,这确实都是在追求“教育的本质”:
”即学生真正学到多少东西,而不是老师讲了多少东西。”
二.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语言的交流目的,老师们可以想出无数可行的办法,这也是我本次培训很突出的体会。如果只是一言堂的陈述知识,就失去了课堂的价值,老师要做的远远超过上课的45分钟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课前教学内容的浓缩,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等。
我始终相信一个有心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恰当而有效的办法来传递教学重点,只是问题是一个人的摸索比较慢。所以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学习了经典实用的教学方法。
我很受益并且在尝试使用的有如下四点:
传授新知识时,Eliciting,而不是explaining;
讲授词汇和语言点的有效步骤MFP;
减少老师说话时间(TTT)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准备,写上课的逐字稿;
保证学生真正学会的ICQ和CCQ.
“解释”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常见的方法,而这只会减少学生的思考。
正确的做法是:老师提前设计小的问题,把问题分解,通过多个简单的问题“引出”学生对复杂现象的思考。
MFP指语言的讲解遵循“意思-形式-发音”的顺序。
这是我之前在教学中没有想过的,很多中学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语法,或者很多学生语法不错,但却无法在交流中使用,原因在于,中国的英语老师讲语法时都是先讲结构,句子的构成,再讲意思,这是违背人的思维过程的。
当人带着画面感,意义和语境理解一个结构时,结构就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冷冰冰的动词框架。既然语言是为了交流,所以讲完结构,要确定发音,这也是日常教学中常忽略的。
CCQ(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是我们在上课时容易忽略的。
很多老师喜欢问“Do you understand?”其实这是最无效的提问方式。
如果学生回答yes,而没回答的学生可能并没有会;
还有时学生回答是因为怕被老师发现他没有听课。实际老师问这个问题多数时间是没有用的。
正确的做法是:把问题分解,直接问问题,一般来说两选一的问题或简短回答的问题最恰当,这时老师可以点同学名字回答,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目的。
有时上课我们会发现我们说了几遍学生连在哪页都没有找到,或者提问到某个学生还不懂题目要求。
如果我们在讲完要求问一问ICQ(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这个问题就会较好解决,并且没有听课的学生也会集中注意力起来。ICQ的方法就是问如:“我们接下来第一步做什么?”,“做这道题一共有几步?”,“迅速读还是仔细读?”等等。
培训之后,我尽量在给完指令时用ICQ,效果确实很好。